唐太宗為什么要征高句麗 高句麗與中原的關系?
高句麗自建國以來,就一直保持著與中原政權之間的關系,當中原王朝強大時接受冊封,但是一旦中原戰事頻繁,高句麗也乘勢擴大自己的統治范圍。隨著其國力的不斷強大,高句麗也屢屢與中原政權之間發生一些摩擦。高句麗在長期與中原王朝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利益外交的策略。中原王朝幾經更替,高句麗總是能不失時機的利用中原地區的分裂與統一形勢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
當中原王朝統一,在勢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高句麗總是能主動朝貢,以免受其征伐,同時獲取政治上的承認,并與之開展貿易,積極學習中原地區先進文化,生產力發展明顯加快。當中原王朝處于分裂時期,高句麗就借機對遼西地區展開爭奪,并采取遠交近攻策略,擴大自己的領土。
公元612年3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但由于路途遙遠,供給不足等原因,最終以慘敗而告終。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此次出征接受教訓,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包圍遼東城,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余日。最終由于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隋煬帝不得不棄之而去。大業十三年(614年)隋煬帝發動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由于高句麗連年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乃遣使請降,于是煬帝班師回朝。
唐朝建立之后,時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在位,為緩和與中原關系,接連遣使入唐朝朝貢,并積極與唐朝修好,唐高祖國也以國家初立,對其采取了安撫政策。唐太宗執政之后,唐朝為完成統一大業,對周邊各少數民族割據政權采取了征服的行動,并于公元630年大破東突厥,公元640年攻滅高昌。
高句麗對這兩件事,深感恐懼與不安,一方面興師動眾,修筑長城,積極備戰,一方面為了緩和同唐朝的矛盾,表示誠心稱臣,獻上了高句麗的封域圖,并派遣太子桓權入唐朝貢。唐太宗貞觀后期,唐王朝空前強盛,東突厥也被滅亡,四夷威服,軍事和經濟力量都得到了提高。
貞觀十七年(643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余城,并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征戰,遭到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句麗,次年十一月進攻高句麗,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不久,唐高宗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隨之取得一系列的捷報,在公元668年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獲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