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康有為游臥龍寺引發“盜經風波”
1924年11月,康有為應陜西督軍兼省長劉鎮華之邀去西安講學。其間,康有為游臥龍寺,沒想到引發了一場“盜經風波”。
臥龍寺藏有一部南宋平江府(蘇州)延圣院摹刻的磧砂大藏經,十分珍貴。康有為見經卷殘缺不全,又生書魚,而邊頭竟被人剪做鞋墊,感到非常心疼,便說:“此經已如斷玉,若不即刻搶救,將成齏粉?!痹撍轮鞒衷缇陀懈惰鞔蛩?,困于資金短缺,無法實施??涤袨槌脵C提出由他籌集資金,整理補齊后,運往上海以珂羅版重印,主持覺得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就欣然答應了。雙方簽訂合同,規定重印之后,原經歸還臥龍寺。
前往臥龍寺運經的劉鎮華的部下,不懂得佛經版本,進了藏經閣之后,打開描金楠木藏經柜,見到經卷就搬。偏偏康有為和該寺主持都不在現場,軍人們在無意中將柜中別的經卷也搬上車拉走了。寺中僧人發現少了經卷,就找到康有為查詢??涤袨槁犃酥?,覺得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將拉錯的幾本經卷退還就是了。但眾僧不答應,誤認為康有為蓄意渾水摸魚。此事幾經風傳,被描繪得越來越嚴重,變成了康有為黑夜潛入臥龍寺盜走大藏經,一時輿論嘩然。
陜西知名人士紛紛集會,聲討康有為“圖謀不軌”的行徑。又推舉省議員陳松生律師以省古保會名義起訴至地方法院。法院立案后,派法警持票前往中州會館“可園”,想要拘捕在此下榻的康有為歸案,但被阻止了。
人們氣憤至極,團團圍住會館,以防康有為攜經逃跑。渭南名士武念堂寫了一副對聯貼到會館大門:“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睓M批:“王道無小。”此聯上聯出自《禮·中庸》“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嵌“有”隱“妖孽”二字),下聯出自《論語·憲向》“老而不死是為賊”(嵌“為”隱“賊”字)。橫額據“王道無小康”(隱“康”字,暗點其姓)。將康有為姓名隱含其中,極盡嘲罵譏諷之能事。上海陜籍徐朗西還請人畫一幅“康圣人盜經圖”,并配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標題,發表于報端,舉國轟動。
事態發展至此,康有為十分生氣地說:“有些人不明真相,撲風捉影,胡罵亂咬,我康某不予計較。若打官司,康某倒愿奉陪,敝人要在大堂之上討個公道,還我清白!”
但最后,他還是十分冷靜地在南歸前派車將經送還臥龍寺。經此風波,南宋磧砂大藏經于1928年移至陜西省圖書館秘藏。1935年,楊虎城、范成法師、朱子橋等出資,影印磧砂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