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傳統(tǒng)風俗 蒙古族火文化是怎么一回事
蒙古族傳統(tǒng)風俗:蒙古族火文化
火對于人類的發(fā)展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沒有火我們將無法得到延續(xù),可能如今我們還生活在原始社會,甚至是已經(jīng)滅絕了。而蒙古族卻有著紀念火的節(jié)日,這是一個蒙古族從古至今一直都舉行的重要節(jié)日。
火被蒙古族奉為財富、力量、純潔的象征,認為火可以賜予人們財富、幸福和健康。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火,火對人類的生存,疾病的防治,世族的延續(xù)傳承做出過重大貢獻。蒙古族祭火是對火的貢獻的一種紀念,想從火那里得到更多財富和幸福。蒙古族祭火詞里,火被稱為“火母”,把火比作有恩于自己的人。人類使用火的發(fā)明,把生產(chǎn)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蒙古族視火為特別神圣,都會舉行祭火活動。從古至今,祭火始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
關(guān)于火的起源,蒙古族民間有這樣的一些傳說。大山山丘的時候,大海水塘的時候,我們這個“忒貝(洲)”沒有火,人們看到別的“忒貝”在用火,就派燕子去偷火。燕子偷到了火,被這家忙于針線活的女主人發(fā)現(xiàn),情急之下女主人用剪子去剪燕子并大喊“有人偷火”,燕子忙從窗戶飛出,尾翼被剪開三角。從此,燕子偷火被煙熏成漆黑尾翼變成叉。其他“忒貝”的人派蛾子來我們這個“忒貝”偷火,偷走藍火,這個洲的火一直不旺發(fā)藍。一直派蛾子來偷火,蛾子再來偷火,只能是撲火了。
相傳,格斯爾遠征帶回火,回來的時候天還未亮,夫人還未起床,格斯爾汗把夫人叫醒并說道:“把銀子鑲在外邊,把金子鑲在內(nèi)里,祛病”。蒙古族這句話的涵義是特指讓生火驅(qū)逐病魔。
很久以前,一對夫妻用鐵、白石做成火鐮取火,向外保密。于是人們派燕子去偷聽這家男主人給老婆教授怎樣用火鐮取火的技術(shù)。從此,人們學到了用火鐮取火的新技術(shù)。
祭火習俗是許多民族共有的一種習俗,只是在祭祀方式上有很大的區(qū)別。蒙古族的“祭火節(jié)”里留存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對火的情感寄托。
火在人們生活和生產(chǎn)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健康。因此,蒙古族把火尊為神。火神是純潔祛垢的化身,能夠消除一切污穢和瘟災,驅(qū)除一切邪惡。曾經(jīng)“凡宮廷所用之物,以及貢品,必經(jīng)此輩以火凈之”,到了現(xiàn)在最好的消毒方式仍然是用火消毒,生熟分開等等。不僅如此,在生活中,火象征著家世延續(xù),世代傳承。認為撐起家世灶火的三石分別代表父母、妻子或男女主人及兒媳,“三石”頂起這個家。認為家世存續(xù),灶火存續(xù);灶火存續(xù),家世存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