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尿崩癥有效嗎?能好嗎?
尿崩癥主要的癥狀是多尿等,中年男性患上這個病的幾率比較高,其原因目前還沒有定論,中醫對于尿崩癥的治療有顯著的療效,但患者需要注意找有資質的中醫,并長期堅持治療。
尿崩癥是以煩渴、多尿、低比重尿為臨床特征的內分泌疾病。1910年Pronl氏首先注意到垂體后葉疾病產生尿崩癥癥狀。現已查明尿崩癥是以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所致,但也可由于腎臟對抗利尿激素反應缺陷而弓I起,前者稱為中樞性或委體性尿崩癥,后者稱為腎性尿崩癥。臨床單獨以尿崩癥命名的,主要是指垂體性尿崩癥,以中年男性為多見。
中醫治療尿崩癥
中醫關于尿崩癥之病因,迄今尚無專論,歸納30余年來的臨床資料及文獻,大體有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跌仆外傷及客邪外侵等諸因素。
稟賦不足青其稟賦不足之由,中醫常責之房勞過度或妊娠。如《千金方》究消渴之因曰:“盛壯之時,不自慎惜,快情縱欲,此皆由房室不節之所致也。”但臨床資料中尚未發現由此而導致尿崩癥者。妊娠可合并尿崩癥,據國外報道,每10萬名孕婦中約有2-6人合并尿崩癥,且尿崩癥婦女妊娠后有58%的病人癥狀加重。究其原因乃是垂體前吐充血腫大,局部壓迫垂體后葉,且產生大量抗利尿激素酶,使ADH降解滅活加速,而腎小管對ADH的敏感性減低,同時孕酮及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又持抗ADH的作用,實質均是妊娠后腎臟之負荷增加,調節功能下降,誠如《靈樞·本臟》曰:“腎臟善病消瘁易傷。”
飲食不節在尿崩癥中飲食不節者,多見為因病遵醫囑“多飲開水”,或夏暑飲用大量清涼飲料等而造成習慣性多飲,繼之多尿,而呈現渴飲、尿多之象,此系由于長期過飲,腎小管流量大增,破壞腎髓質高滲濃縮梯度,并使體液稀釋形成低滲狀態,抑制體內ADH分泌而形成功能性ADH缺乏,但其中尚有部分系精神性煩渴多飲綜合征者,尤以女性多見,須注意鑒別。
情志不暢情志不遂,常是本病易見之發病因素,在臨床資料中,有多篇報道患者皆由于驚恐、郁憂、緊張所致,蓋“恐傷腎”,“思傷脾”,脾腎陽虛,水失布敷而致律不上奉而渴飲,水拽無度而溺頻;且肝氣郁結既可橫逆乘脾,水失健運,敷布失衡,又可郁而化火,心火亢盛,火熱熾盛,不僅上灼胃津,下耗腎液,致心精血暗耗;且肝之疏泄失度,累及腎之閉藏失司,則火炎于上,而津泄于下,上燥下消之病隨之而起,發為尿崩;
跌仆外傷主要見于顱腦受傷,或開顱手術者。蓋腦為髓之海,髓海受創則腎精受損,腎陽亦衰,不能固攝,尿崩作矣。然此顱腦外傷或手術后導致的尿崩癥常呈三相性,即外傷或手術后往往幾小時內即出現癥狀。繼而消失,7-10天后尿崩再次出現。此乃由于手術或創傷引起腦水腫,ADH分泌而失控,隨著腦水腫消失,已合成刪釋放,癥狀再度緩解,第三相之尿崩癥出現則是下丘腦——垂體束萎縮而致,可成為永久性尿崩癥,政治療此類尿崩癥,切不可為短期療效所迷惑,而需長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