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中西貿(mào)易通道是什么樣子?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下面就跟360常識網(wǎng)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最古老的中西貿(mào)易通道等相關內(nèi)容。

世界上最古老的中西貿(mào)易通道
我國古代的絲綢之路是世界上最早的中西貿(mào)易通道。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我國的長安,那里曾是漢朝和唐朝的首都。絲綢是我國的特產(chǎn),也是傳入國外的早期商品之一。
絲綢之路從歐洲經(jīng)過埃及、索馬里、阿拉伯半島、伊朗、阿富汗、中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爪哇群島、菲律賓直到中國。
當時全國各地的絲綢都先集中在長安以后,再由各國的商隊,經(jīng)過陜甘高原,穿過河西走廊,最后到達當時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

因此,人們稱這條貿(mào)易通道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常簡稱為絲路,此詞最早來自于德意志帝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男爵于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圖集。
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tǒng)稱,實際上并不是只有一條路。一般來說,有3條路,分別是南道、北道和中道。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jīng)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chǎn)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zhì)地理學家李;舴以谄渲鳌吨袊芬粫,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mào)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mào)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fā)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lián)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戰(zhàn)略構想。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m.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