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太監是如何煉成的?想當太監也不容易
他們是一群游走在深宮里的特殊人群,他們心理扭曲,生理殘疾,卻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特殊地位,他們就是太監。太監作為中國宮廷文化的獨特產物,存在了上千年的時間。太監究竟是怎樣煉成的?今天孫老師來和大家一起說說太監的故事。
提到太監有的人會想起《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稱雄江湖,揮刀自宮,自己一狠心一刀下之。那么,太監是這樣來的嗎?當然不是。
中國古代太監首先得凈身,但是絕對不能自己動手,自己動手是不合法的。你真這么干,也當不了太監,因為歷朝歷代太監凈身,是有專門機構和人來干這件事的。
明清兩朝,專門干這個的行當叫“刀子匠”,而且他是在一個地區以內形成壟斷的。比如當年北京南長街的會計司胡同、地安門內的方磚胡同,胡同里各有一戶人家,是當時當太監凈身刀子匠的壟斷人家。這兩家當時壟斷了大清時期太監凈身這活。一般都是世襲的,上輩干這個,下輩還干這個。而且過程不是隨便的,必須立好文書。
除了找直系親屬簽字立文書,在手術之前還要準備30斤糧食,一大捆柴火,或者拿十兩二十兩銀子。準備這些東西干什么呢?是要給刀子匠送過去當禮物。
那個時候,想要凈身的話,必須趕到冬末春初。為什么?因為這個時候天氣冷,避免傷口化膿,而且春天身體養的快。那么凈身前后,就得在刀子匠家里住,刀子匠必須確保動刀前和動刀后的身體狀況,避免事故的發生。等到傷口好了才可離開。所以,之前提到的準備的糧食就在這個時候派上了用場。
手術前,操刀者先要問:“這是自愿凈身嗎?”受割者說:“是。”又問:“假如你反悔,現在還來得及!”答道:“決不后悔。”“那么你斷子絕孫,可和我毫無干系吧?”答道:“毫無干系!”之后才能動手。
一套復雜的程序下來,有人會說,這太監就當成了。其實不然,這只是一個入門。凈身完之后,距離當真正的太監還有很遠。想當太監,往往靠推薦。比如像李蓮英、魏忠賢等太監推薦的人宮里人會有信任感,也可以說是他們的擔保人。
可以說,從引見到進宮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如果你和那些老太監相熟,自然容易。
北京的中關村,高科技的地方。其實中關村以前就是太監村,專門住太監的。在宮里當太監當到一定年歲,退休之后不回家,他就住在現在中關村的地方。中關村以前叫“中官村”,因為太監有個別名叫“中官”。建國以后,才把“中官”改為了“中關”。
太監共分四等,剛一進宮叫侍童,再干好一點叫監丞,再往上叫少監,最后才是太監。雖然太監沒有生育能力,但同樣有情感上的需要,由于宮中生活的苦悶,有些會與宮女、女官結為對食。有些甚至比一般夫妻感情更為深厚。
所以說,古代的太監真的不容易當。太監的一生可謂是如履薄冰,稍一不小心,就會人頭落地。但太監作為中國宮廷文化的獨特產物,依然存在了上千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