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俗語“一畝三分地”的說法是怎么來的?
2017-03-02 14:00:12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
導語:“一畝三分地”這個口頭禪相信泥萌也都聽說過吧。有時候小區里幾個老頭老太太沒事的時候坐在一起家長里短的時候會經常蹦出這個詞。“一畝三
“一畝三分地”這個口頭禪相信泥萌也都聽說過吧。有時候小區里幾個老頭老太太沒事的時候坐在一起家長里短的時候會經常蹦出這個詞。“一畝三分地”的意思是指:自己的勢力范圍,自己的小圈子。在師妹的印象里,這個詞用于貶義的時候比較多。
這句話,泥萌都聽說過,但是“一畝三分地”的說法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偏偏是一畝三分,而不是二分、四分?
其實這句俗語的來源與先農壇皇帝“親耕”的藉田有關。明清兩朝的皇帝,為了及時了解農時,熟悉節令,居住在深宮大院里的皇帝便在驚蟄時節乘龍輦從正陽門到先農壇耕地。
當時劃出的這一塊地叫“演耕田”,每年由皇帝、皇后“親耕”,表示普天之下該種五谷了,并以此顯示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這種做法世代沿襲,他人不得將地改作它用。當時皇帝“親耕”的這塊地恰好為“一畝三分地”,于是,“一畝三分地”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皇帝“親耕”的藉田為什么非要定為“一畝三分”?
據傳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取它的象征意義。在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視為陽數,“一”和“三”為陽數中最小的兩個。因為皇帝是天子,既要“親耕”,又不能太勞累,所以定個最小的土地面積作為耕田,權作意思意思地“示范性耕耘”,所以為“一畝三分”。
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與當時明朝的行政區劃有關,明朝有13個行政區劃,稱作“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為耕田面積。北京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是皇帝的“親耕”之位,三公九卿等大臣都在兩旁從耕。
嗯哼,師妹跟你們說:人啊,還是應該向更大的世界看,老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跟咸魚又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