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 陽貨欲見孔子說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學院是我國在世界各地建立的用于傳播我國歷史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的機構(gòu),使外國人可以在自己的國家學習中國的漢語與傳統(tǒng)文化。孔子學院的設(shè)立既出于紀念孔子的目的,又是為了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友好關(guān)系。
如今,孔子學院已遍布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同時在某些國家和地區(qū)設(shè)立了孔子課堂。孔子學院給了世界各地想要學習漢語、向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學習和了解的機會和平臺。孔子學院并不是一般的大學,它是一個文化交流機構(gòu),同時也是一個公益機構(gòu),不注重盈利。孔子需要一般設(shè)立在國外的大學或研究院等教育機構(gòu)之下,給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正規(guī)的漢語學習教材和平臺。全球各地的孔子學院都有著其自身的特色,充分利用當?shù)氐奶厣皟?yōu)勢之處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
孔子學院以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交流,增加世界各地的人們對中國漢語和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為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作出貢獻為宗旨,以世界各地人民為對象開展?jié)h語教學,同時推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他們提供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信息咨詢等等。
孔子學院作為一個重要文化機構(gòu),有其自身的規(guī)章制度,通過設(shè)置章程來維護全球孔子學院的秩序和運行。孔子學院還通過各種方式來宣傳和推廣自己,例如發(fā)行孔子院刊和學院郵票等。
陽貨欲見孔子說明了什么道理
《陽貨欲見孔子》出自《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孔子懷著遠大政治理想抱負,一直在尋找出仕做官的途徑,又不屑與陽貨一干人等“同流合污”。面對陽貨的“橄欖枝”和出仕之路,他該如何抉擇呢?此文描寫生動有趣,充分描寫了孔子矛盾的心理。
文章講述的是陽貨想去拜見孔子,可是孔子對他避而遠之,不想與他相見。為了能夠見到孔子,陽貨想了一條計謀,給孔子送禮,送一只烤豬。當時的國家以禮治國,孔子本身也是個非常敬重“禮數(shù)”的人,也懂得“禮尚往來”的規(guī)矩。所以,在接收到禮物之后肯定也是會回禮。孔子不想見到陽貨,于是專門打聽了陽貨不在家的那一天去登門拜謝。沒想到,冤家路窄,兩個人在路上碰見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孔子會被陽貨給說服出去做官么?最終,在陽貨一連串的逼問中,孔子萬般無奈之下答應(yīng)出仕。
為什么孔子對陽貨的邀請避而遠之?根源在于,孔子的政治理想與陽貨的政治理想相悖。孔子主張德治,陽貨卻是個篡奪權(quán)力的臣子,孔子不屑與這樣的人交往。那么,孔子為什么會妥協(xié)呢?其主要原因還是他的政治理想。孔子熱心救世,積極參與政治。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國,歷經(jīng)艱辛。為了未完成的政治理想,孔子只好答應(yīng)出仕。
由此可見,孔子是個十分重視禮儀的人,盡管不想面對陽貨,但也不會丟了禮數(shù)。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孔子雖然不想做官,但是答應(yīng)的事情他會如實辦到,果然有大家風范。
孔子圖片表達了什么
這張圖片主要是關(guān)于孔子學琴的故事,故事出自于《史記》。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圖中有幾個人在學習彈琴,其中一人是孔子,還有一人是教導孔子的老師師襄子,這兩人就是孔子學琴這個故事的主角。
孔子學琴的故事主要是這樣的:孔子拜善琴的師襄子為師學習彈琴,然而自他學琴開始已經(jīng)十天了還沒有學什么新曲子,師襄子對孔子說:“現(xiàn)在可以學習別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雖然對曲子的形式已經(jīng)熟悉了,但是還沒掌握彈奏的方法。”一段時間后,師襄子覺得孔子已經(jīng)掌握了彈奏的技巧可以學習別的內(nèi)容了,然而孔子說自己還沒有領(lǐng)會到樂曲所包含的意境。又一段時間后,師襄子告訴孔子已經(jīng)領(lǐng)悟到意境了,可以學習別的了,然而你孔子又說他還不夠了解曲子的作者。在這之后又一段時間過后,孔子對于彈琴的造詣更上了一層,他根據(jù)自己對樂曲的感悟和理解說出了真正的樂曲作者,師襄子聽后對著孔子施了一禮,以示敬佩之意。
從孔子學琴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不論是學習什么方面的知識,都需要專一認真,并且要深入了解其中蘊含的知識或道理,這樣才會有更加深切的體會,體會到學習中更多的樂趣。同時學習不如半途而廢,要堅持,要一直持有探索研究的精神,這樣才能在掌握到更多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掌握那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