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臺戰(zhàn)斗 損失兵力竟比甲午戰(zhàn)爭多出二倍
120年前的那個甲午:滿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一敗涂地,簽訂《馬關條約》,對日賠款兩億兩白銀,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喪權辱國。
消息傳來,舉國嘩然,群情憤慨,全臺民眾“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 ,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四野”。臺北人民鳴鑼罷市,群眾擁圍 撫署,高呼口號:“寧戰(zhàn)死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戶部尚書翁同、湖廣總 督張之洞等朝廷重臣也表示反對割臺,時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崧也多次上奏,指出割臺的極大危害性 。臺灣在籍戶部主事丘逢甲,三次刺血上書,痛陳割臺危害,希望政府能廢約再戰(zhàn)。但清政府為了自保,概不接受。
就在這年的五月,日軍侵占基隆、臺北、淡水等地,并于臺北成立以樺山資紀為首的日“臺灣總督府”。
臺灣北部淪陷后,臺南民眾推舉時任臺灣幫辦的劉永福領導抗戰(zhàn)。受臺民重托后,劉永福周密部署臺中、臺南戰(zhàn)守,以黑旗軍等清軍 二萬余人,守高雄至臺南一帶海口及內(nèi)陸要地;以各地自動組織起來的抗日義軍及清軍一部,守湖口、新竹、苗栗一帶,抗擊日軍南侵。
不久,三千多日軍,分東西兩路南犯大湖口、新竹。新竹、苗栗義軍首領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率部頑強抵抗后撤離新竹。義軍又分三路反攻,因消息走漏,未能成功,姜紹祖被俘自殺。
日軍迅速攻占尖筆山、苗栗,渡大甲溪南侵,黑旗軍乘其不備,突起猛擊;日軍敗退北岸,又遭徐驤伏兵截擊,日軍落水溺死無數(shù)。
兩個月后,日軍主力才攻進大甲溪,義軍退守彰化。
在彰化東側的八卦山,各路義軍三千六百多人同敵展開激戰(zhàn),吳湯興英勇戰(zhàn)死,八卦山失陷。
日軍相繼侵占臺中大部分地區(qū)。
劉永福組織反攻,收復了部分失地,并圍攻彰化,但因清政府封鎖臺灣,糧餉斷絕,義軍傷亡日增,處境越來越艱難。
不久,日本陸續(xù)派出的援兵抵臺,四萬日軍分三路進攻臺南,都遭到義軍頑強抗擊,近衛(wèi)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和師團長北白川能久親王相繼斃命。
日軍攻陷嘉義后,徐驤在曾文溪激戰(zhàn)中壯烈犧牲。
由于糧彈告罄,義軍潰散,臺南失守,劉永福不得不內(nèi)渡廈門。
至此,日寇控制了整個臺灣省。
盡管武裝反割臺斗爭失敗,但卻給日軍沉重打擊。據(jù)日本官方公布的數(shù)字,在臺灣被擊斃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包括北白川能久親王和山根少將在內(nèi),共四千八百余人,重傷者五百余人,另有二萬一千余人回國治病,五千二百余人留臺治療,總計損失三萬二千余人,占侵臺總人數(shù)的一半以上。
日軍損失的兵力比甲午戰(zhàn)爭還多出二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