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雨青
醫生簡介:安徽省兒童醫院內分泌風濕免疫科主任。
福棠兒童醫學發展研究中心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委員
安徽醫科大學內分泌代謝病學系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兒科救援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安徽省兒科醫療協會危重癥分會副主委
安徽省醫師協會急救醫學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安徽省健康素養巡講專家
出診時間:每周二全天,周四上午,周六上午
出診地點:安徽省兒童醫院1號樓3樓C區7診室
“晚長”與“矮小”的常見誤區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孩子身材矮小并不重視。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晚長,以后肯定能等到“竄個子”。
小周今年8歲了,體型偏小,在同齡孩子中身高比較矮。平時很活潑,吃飯很積極。小周很懂事,學習成績也好,媽媽經常在其他家長前面夸自己孩子,就是有的時候小周自己會抱怨班上其他的小朋友都比自己高,有的時候還被人起外號。
小周父母個子不算矮,所以有的時候想去檢查看看,但是爺爺說:“沒事,孩子就是晚長,以后還會長的,像爺爺那個年代,老大的孩子了,還在長個呢,我自己也是16,7歲才開始猛長的個子呢。”所以家里人也就不咋擔心了。
有一次,兒童醫院內分泌科剛好做量身高測骨齡的義診活動,小周媽媽帶著孩子順便也去測了一下。
通過專科醫生的判斷,小周身高在矮小范圍內,按照目前的生長發育水平,達不到遺傳身高,預測孩子成年身高可能在162厘米左右,需要在醫院做進一步詳細檢查,確診具體原因,遵醫囑治療。
小周媽媽聽了,心里一時接受不了,但幸好的是發現的早,及時處理還有長高的機會。
很多家長也像小周媽媽一樣抱著孩子晚長的希望,殊不知,這樣的希望可能換來的是一生的失望。
01、晚長幾率有多大?
從醫學角度看,在物質生活極其匱乏的年代,不少老年人的印象就是“有的人都工作了才猛長的呢”。
可是,如今營養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晚長的比例已經很低,往往是100個等待晚長的孩子97個喪失了長高的機會。
還有的家長認為,“我就是晚長,孩子肯定隨我”。
可是他們既不能肯定孩子是晚長,又盲目寄希望于晚長,直到骨齡明顯提前才知道已經錯過了長高的機會......
02、矮小和晚長
矮小癥是指身高低于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健康兒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數(<p3),或低于2個標準差(-2sd)以下,醫學上稱之為矮小(參考圖表標準值)。


“晚長”在醫學上稱為“體質性青春期延遲”,常是家族性矮小的一種。晚長的孩子青春期猛長和性成熟時間出現晚,當同齡人的青春期結束,生長板愈合之后,這些孩子才正值青春期,仍在生長中,所以如果孩子矮小,一定要去醫院檢查,明確是不是“晚長”,是否需要治療。
03、如何鑒定孩子晚長
鑒別“晚長”的重要工具就是骨齡。
首先,“晚長”的幾率非常低,而且骨齡通常正常或落后于年齡,必要情況下,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每年測一次骨齡。
一旦孩子出現生長遲緩、身高較矮或骨齡提前并且身高不理想的情況時,首先要排查是否存在生長發育疾病,如:性腺功能減退癥、生長激素缺乏癥、甲狀腺功能減低癥、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癥。然后再從營養、睡眠、運動、情緒等角度綜合判斷。
04、晚長的外在表現
常表現為外表正常、身材矮小,骨齡常明顯落后(往往落后1年以上)。
父母的身高都是正常的,但是孩子每年生長速度稍慢,在兒童期身材矮小,骨齡落后于實際年齡。
雖然“晚長”的機制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但“晚長”一般有家族史。如:父親到高中或大學后才猛長,母親月經初潮在15~16歲以后。
05、判斷晚長要做哪些檢查
1、骨齡片:確定孩子的骨骼年齡,為進一步確定孩子的情況提供依據;
2、甲狀腺功能:排除甲狀腺功能減低癥;
3、生長激素刺激試驗:排除生長激素缺乏癥(垂體性矮小);
4、鞍區核磁:排除垂體發育不良導致矮小;
5、血染色體:排除生長遲緩與染色體疾病有關(特納綜合征等染色體疾病);
6、性激素檢查:青春期遲遲不來臨,要排除促性腺激素不足癥(這種常有生殖功能的異常表現,男孩多見,比如克氏綜合征等)。
06、孩子晚長,怎么辦?
1、監測身高
· 測量要求“同人、同尺、同時刻”;
· 2歲以下一般7cm/年左右;
· 4.5歲至青春期開始一般5cm/年左右;
· 青春期一般6cm/年左右。
2、均衡飲食
· 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偏食、挑食;
· 甜食、含糖量很高的飲料及碳酸飲料、油炸食品等各種垃圾食品不吃或少吃。
3、加強運動
· 1歲到3歲的幼兒期:爬行、跑、跳;
· 3歲到7歲的少兒期:適宜進行室外活動,接受日光浴、做操、跑步、打球等;
· 較大年齡的孩子:適宜選擇以彈跳為主的運動,如跳繩、游泳、健身操、球類運動等。
4、保證優質睡眠
人的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是夜間,如果睡眠質量受到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長個子。
5、心理關懷(多見于有心理疾病的兒童)
晚長的孩子因個子小,成熟慢,可引起嚴重的精神負擔,因此心理關懷十分重要,家長不要給孩子灌輸越高越好的錯誤觀念,要多鼓勵、多表揚孩子,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m.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