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小年時間為2022年1月25日
農歷臘月廿三,星期二
南方的小年時間為2022年1月26日
農歷臘月廿四,星期三
萬家燈火,共聚佳節
徐州豐益肛泰中醫院祝您
小年快樂 萬事大吉 合家歡樂 財源廣進 吉祥如意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
其實傳統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但是在清政府統治時期是臘月二十三祭天誦祖。久而久之,受清政府統治影響較大的地方就也都改成了臘月二十三。
這些地方以北京為首,主要是北方比較多。相應的,南方受影響較小,就維持了臘月二十四的傳統。具體還是要看各地風俗,不能一概而論。
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那時,祭灶日的地位僅次于中秋節,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
如今,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
| 小年由來 |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
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 小年習俗 |
祭灶王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
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
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祭灶歷史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晉以后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中國道教興盛之后,為老婦。
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并坐,或是一男兩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祭灶風俗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
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
這些儀程完了以后,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祭灶飲食
祭灶節,小年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m.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