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建筑是什么樣子?萬神廟(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筑的代表作。萬神廟是供奉眾神的寺廟。以羅馬的“萬神廟”最為著名。此廟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毀,約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時期重建。由水泥澆鑄成圓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頂,直徑43米。公元609年被改作圣馬利亞圓廳教堂。下面就跟360常識網一起具體看看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建筑等相關內容。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羅馬建筑
萬神廟是古羅馬人膜拜眾神的廟宇,曾是現代的結構技術出現以前世界上室內空間跨度最大的建筑,建于120年—124年,平面呈圓形,頂部大穹頂直徑達43.3m,頂端高度43.3m,穹頂中央開一8.9m直徑的大圓洞,頂光照亮神廟內部,顯得宏偉壯觀并帶有宗教神秘氣氛,穹頂以混凝土澆筑而成,底部厚6m,頂部厚1m,為減輕自重,穹頂內表面形成網格狀方形凹格,同時也起著一種裝飾的作用,大廳中心地面微凸,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拼成圖案,支撐穹頂的墻厚達6.2m,沿墻均布7個壁龕,正中為一個大門廊,門廊有三排列柱,柱身用紅色花崗石,柱頭以白色大理石制成,采用科林斯柱式,形象莊重肅穆。
古羅馬人在建筑方面顯示出卓越的工程技術,然而由于年代久遠,完整保存下來的古羅馬建筑很少。意大利羅馬古城中心的萬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羅馬建筑,在1800多年后的今天,它的銅門和拱門屋頂仍然完整如初。
萬神廟起初是供奉宇宙中眾神的神殿。公元7世紀,拜占廷皇帝將它作為禮物贈給了當時的教皇作為教堂,正因為如此,才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建造與改建
為了紀念早年的奧古斯都(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埃及艷后),由奧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維的副手、曾先后三任羅馬總督的馬爾庫斯·維普薩紐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年主持,在羅馬城內建造了一座廟,獻給“所有的神”,因而叫“萬神廟”。公元80年被焚毀。后來最喜歡做建筑設計的阿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把它重建(120~124年)。到3世紀初,又由盧丘斯·塞蒂繆斯、塞韋魯斯和卡拉卡拉兩個皇帝改建。公元655年被拜占庭皇帝康斯坦士二世(Constans)搶去。羅馬皈依天主教后,萬神廟曾一度被關閉。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喬四世將它改為“圣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為意大利名人靈堂,國家圣地。
建筑特點
萬神廟采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萬神廟是單一空間、集中式構圖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萬神廟平面是圓型的,穹頂直徑達43.3米,頂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當時的觀念,穹頂象征天宇。穹頂中央開了一個直徑8.9米的圓洞,可能寓意著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種聯系。從圓洞進來柔和的漫射光,照亮空闊的內部,有一種宗教的寧謐氣息。穹頂的外面覆蓋著一層鍍金銅瓦。(公元8世紀時,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鉛瓦覆蓋)穹頂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磚,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磚沿球面砌幾個大發券,然后才澆筑混凝土的。這些發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澆筑,還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結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縮時出現裂縫。為了減輕穹頂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并且在穹頂內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個。
墻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澆筑1米左右,就砌1層大塊的磚。墻體內沿圓周發8個大券,其中7個是壁龕,一個是大門。龕和大門也減輕了基礎的負擔。基礎深4.5米,底厚7.3米。基礎和墻的混凝土用凝灰巖和灰華石作骨料。
萬神廟門廊高大雄壯,也華麗浮艷,代表著羅馬建筑的典型風格。它面闊33米,正面有長方形柱廊,柱廊寬34米,深15.5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根,分三排,前排8根,中、后排各4根。柱身高14.18米,底徑1.43米,用整塊埃及灰色花崗巖加工而成。柱頭和柱礎則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頭的雕像,大門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銅做的,包著金箔。直徑為43.3米的萬神廟大圓頂的世界紀錄,直到1960年才被在羅馬所建的直徑達100米的新體育館大圓頂打破。
外墻面劃分為3層,下層貼白大理石,上兩層抹灰,第三層可能有薄壁柱作裝飾。下兩層是墻體,第三層包住穹頂的下部,所以穹頂沒有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為了:第一,減少穹頂的側推力的影響;第二,把墻加高,體型比較勻稱;第三,當時還沒有處理飽滿的穹頂的藝術經驗,也沒有這樣的審美習慣。
神廟本身正面也呈長方形,平面為圓形,內部為一由8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圓頂大廳。這個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頂[3]直徑43.3米,正中有直徑8.92米的采光圓眼,成為整個建筑的唯一入光口。大廳直徑與高度也均為43.3米,四周墻壁厚達6.2米,外砌以巨磚,但無窗無柱。據說,萬神廟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于外部造型的羅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銅與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國掠奪或移用于后建的羅馬建筑,外部的瑰麗紅石也已不翼而飛,失去昔日的風采。現唯神廟入口處的兩扇青銅大門為至今猶存的原物,門高7米,寬而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青銅門。
歷史用途
大廳四壁神龕供奉著天主教圣人,廳中有多座祭臺。右面開始第一座上有圣母給圣尼各老顯圣的畫像。第二座祭臺上有圣母領報像,為名畫家梅樂索的杰作,其左右還有兩尊天使石像,由貝尼尼雕刻。第三座祭臺因壁畫剝落,無從考證。祭臺后面是意大利開國皇帝埃馬努埃爾陵墓。第四座祭臺上有羅西雕刻的圣亞納與圣母童年時的塑像。第五座祭臺名為“仁愛圣母”。

在正中祭臺之后,還有“十字架祭臺”和“圣母石像”祭臺,后者下面則是著名畫家拉斐爾墓,簡單而又樸實,上面刻著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為他寫的碑文。墓兩側有兩個小壁龕,曾置有拉斐爾及其未婚妻瑪麗亞·比必娜像,現已不存。由石像祭臺往前,是意王翁貝托與皇后瑪爾蓋里塔陵墓,由沙可尼設計。這里還有圣女依尼斯祭臺和圣若瑟祭臺,后者供有圣若瑟石像,是羅西1550年的作品。在左右墻上還有耶穌圣誕與“三王”來朝壁畫和圣若瑟夢游與逃往埃及的浮雕等。
雖然萬神廟是獻給所有的天神的,它也曾供奉過古羅馬最偉大的兩位英雄的銅像,即愷撒和奧古斯都(屋大維)。皇帝們也曾經在廟里舉行過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動。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m.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