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中美互相襲擊航母將兩敗俱傷 是戰略自殺
據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12月29日刊文稱,民進黨在臺灣地方選舉中獲勝使備受關注的兩岸關系出現新動向。半個世紀以來,臺灣問題一直是中美關系的核心。隨著《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的發表,美國政府公開宣布承認“一個中國”政策。然而,美國政府依舊利用其海上優勢限制北京中央政府在“海峽危機”中的戰術和戰略空間。
回顧1996年,中國在臺灣海峽進行導彈試驗,這促使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命令兩支航空母艦戰斗群穿過臺灣海峽。盡管中國的軍事實力可能擊退其外圍的美國海軍部隊,但是襲擊美國軍艦引起的戰略升級將會使中國陷于被動。臺灣重回祖國大陸母親的懷抱仍然是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不可少的內容。
文章稱,盡管中國的航空母艦被嘲笑是過時的,很容易屈服于美國的技術和戰術優勢,并且沒什么戰術或操作意義,但是,航空母艦卻具有戰略意義。清華大學著名教授辛強在2013年的“跨地緣政治峰會”上稱,中國航空母艦的出現將會均衡中美兩國在臺灣海峽的戰略平衡。他表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襲擊另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的航空母艦,這無異于“戰略自殺”,結果將會導致5000名精英飛行員、工程師、軍官以及海軍戰士喪生。正如羅伯特帕佩教授指出,這樣的襲擊將會導致“可預測的不可預測性”,即冒著危機升級的巨大風險試圖限制核戰爭,最終,它將導致核毀滅。摧毀一艘航空母艦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軍事沖突也將一發不可收拾。根據帕佩教授和辛強教授的觀點,僅僅這個原因,中美兩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不敢陷于長期的航空母艦對峙,相反,兩國會尋求緩和“海峽危機”。
據悉,1996年的危機中,通過突出美國的戰略主導地位,美國的“航母壟斷”壓制著中國在臺灣的戰術優勢。中國預料到襲擊美國航母將會引發潛在的破壞力。然而,如今臺灣地區出現新的危機,中國有能力同美國博弈。伴隨著中美“航母對峙”,一場緊張的戰爭也將開始。對峙和演習時間越長,雙方越有可能襲擊對方航母,這將對中美兩國的關系和世界穩定造成無可挽回的結果。根據兩位專家的觀點,中美兩國的航母對峙不會持續太久,更重要的是,受核威懾標準的影響,雙方對峙將和平結束。
報道稱,在1991年以后的較量中,中美兩國均表示和平解決分歧是兩國戰略關系的核心。從1996年的海峽危機到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大使館被炸,再到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美雙方對彼此的緊張關系均持樂觀態度,并且共同緩和危險的對峙。中美雙方應該預先阻止海峽兩岸任何可能的軍事集結,雙方均無法承擔”航母沖突”引發的風險。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史蒂芬海德里曾指出,在我們的時代,中美關系將成為對世界和平最為重要的一組大國關系。雙方曾在其聯合公報中表示,盛有“臺灣問題”的這只杯子已經半滿,因此,解決臺灣問題應通過政治方式,而非軍事手段。制造海峽兩岸的緊張將會成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促進全球長期繁榮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