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抗戰(zhàn)紀實 川軍領袖劉湘出川抗日未捷身先死
成都南郊公園內(nèi)古柏森森,這里原本為“甫澄紀念公園”,是川軍統(tǒng)帥劉湘(字甫澄)的墓園。如今公園石牌坊 大門上的匾額被換成“成都武侯祠”,只有細心的人才可在牌坊下,一塊小小的旅游介紹板上,看到不過70字的劉湘墓介紹。抬頭往前望,墓園神道上依次坐落著三洞門、四方亭、多角亭、薦馨堂。但是這些建筑上卻都沒有匾額,如果不通過導游圖上的解說,根本沒法了解這些建筑物的用意。墓園主體薦馨堂,現(xiàn)在被移為它用,作為商業(yè)經(jīng)典展示三國文化。據(jù)說當年三洞門上還掛著蔣介石手書的“英姿颯爽”匾。
如今的劉湘墓是文革被毀后重建的,棺槨停在墓園 最北邊的高臺上,四周柏樹環(huán)繞。緊挨著墓地 東邊有一條旅游商業(yè)街,是公園里人氣最旺的地方,再往東一墻之隔便是武侯祠 。這兩地的相望,不禁有著一種歷史的巧合,應了杜甫的那首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作為川軍統(tǒng)帥,親率大軍出征 ,但卻病死他鄉(xiāng),劉湘的死對于川軍來說意義重大,一代將星如何隕落?
劉湘故鄉(xiāng)安仁鎮(zhèn)
五名將軍“打國仗”而死
四川有二劉,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安仁鎮(zhèn)則有三劉,同出一族,顯赫一時:劉湘與其堂叔劉文輝同為四川兩大地方軍閥,而“中國第一大地主惡霸”劉文彩也是安仁鎮(zhèn)人,是劉湘堂親。劉湘外表憨厚,性格含蓄,喜怒不言于色,在同學之間總是不露鋒芒。他還熱心公務,樂于幫人,跑腿打雜最是勤快。劉湘是“不可貌相”之人,需要慧眼才能識別。英國外交家托勒就評斷說:“劉湘給人印象并不是才華出眾,在交談中顯得反應遲鈍……但他的那種為了目的而不折手段的權(quán)謀之計叫人永遠難忘。”1909年,劉湘從四川陸軍俗稱學校 畢業(yè)后,就憑借大智若愚和英勇善戰(zhàn),二十年間連連高升,直至軍長、省主席。
記者從成都出發(fā),到安仁鎮(zhèn)走訪劉湘的故鄉(xiāng),如今安仁還是“博物館之鄉(xiāng)”。到達安仁后,換成當?shù)厝碎_的三輪車,記者要去的地方,就是劉氏家族故居對面的建川博物館聚落。建川博物館聚落為樊建川先生所建,博物館以“為了和平,收藏戰(zhàn)爭”為宗旨,建成有關抗戰(zhàn)主題的紀念館 7座,其中就有一座川軍抗戰(zhàn)紀念館。
“川軍的最大特點是家國情懷重,四川人對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的觀念尤為強烈。”樊建川喝完一口茶后說。當時川軍對日作戰(zhàn),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做“打國仗”。樊建川解釋說:“川軍打日本人特別拼命,而日軍卻沒有派過一兵一卒打進四川,其他省的軍隊有可能是為家鄉(xiāng)而戰(zhàn),川軍出川作戰(zhàn)是為國家大義而戰(zhàn)。王銘章、饒國華、許國璋、李家鈺、劉湘,五個川軍將軍死在了外面。”
不計老本抗戰(zhàn)
只因“袍哥情誼”
為何常年內(nèi)斗的川軍,卻能突然轉(zhuǎn)變,做到“名族大義”、“家國情懷”至上呢?樊建川認為與四川的地域特點和文化有關。四川自古以來就是國家朝廷的大后方:從安史之亂,唐玄宗入蜀;到宋蒙戰(zhàn)爭,釣魚城御敵。這讓四川有了誓死效忠國家的傳統(tǒng)。民國時,四川采取防區(qū)制,軍政合一,財政稅收統(tǒng)歸軍隊管理。參軍士兵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沾親帶故,袍哥情誼很重。樊建川說道:“袍哥的幫會氣息尤重,講究袍澤之情,成員都拜關公,看重禮義廉恥,提倡忠義千秋。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當時一個軍閥的士兵通常都來自同一個縣城,地域性極強。因而在戰(zhàn)斗時不容易被打散,或潰退,總是同生共死。樊建川吐出一口煙后說:“兄弟情誼很重,戰(zhàn)場上要生死相交,不能丟下兄弟不管的。若是跑掉,被別人一封家書寄回去,回家后傳為孬種,再也沒法見人。”
“劉湘作為川軍的總司令,他就是所有袍哥的總舵爺。川軍出川抗戰(zhàn),他就得身先士卒,親自出川。”樊建川對于劉湘出川的原因這樣解釋道。因為在袍哥看來舵爺?shù)男袨榫哂斜砺首饔谩7ùɡ^續(xù)說,“如果軍長不親自出軍反而派一個副軍長代替,那么師長也可以不去,派一個副師長去就可以。舵爺都不去,其他人就肯定不跟你玩了。”
四川軍閥跟其他地方軍人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每個軍閥都是工商巨子,家財萬貫,不靠外部提供軍餉過日。樊建川語氣凝重,看著記者感嘆道:“劉湘他們本可以在家過安逸日子,卻毫無保留地拿出老本,傾巢出動,對國家民族絕對忠誠。這一點太可貴了,別的軍閥就不一樣,像閻錫山就是不愿離開自己的老家,愛惜自己的老本,能拿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也就不錯了。”
帶病出征
不愿被說“貪生怕死裝病”
劉湘常年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和胃潰瘍。1937年11月12日,劉湘堅持抱病離川,請纓保衛(wèi)首都南京。前線戰(zhàn)事緊急,川軍損失慘重,劉湘因過度憂勞,飲食失調(diào),胃病 復發(fā),在辦公椅 上吐血暈倒。蔣介石于第二晚親自探望劉湘,叮囑其休養(yǎng),并建議離開南京往外地就醫(yī)。劉湘拒絕:“這次我川軍30多萬人出川抗戰(zhàn),我這個司令怎能臨陣退縮?”兩日后,劉湘病情加重,昏迷不醒,此時南京危急,國民政府準備撤離南京。11月28日,蔣介石在劉湘昏迷時,令人將其護送到后方,進入漢口萬國醫(yī)院。
南京失守后,沿海學校 、工廠撤往內(nèi)地。操心前方戰(zhàn)事的同時,劉湘還商討重建學校、工廠等民生工作。1937年12月29日,劉湘的高級參謀喬毅夫抵達漢口勸其回川休整。劉湘不從,不愿被人說“轟轟烈烈出川,貪生怕死裝病回川”。1938年元旦,劉湘接到命令,其所兼任的第二十三集團軍司令由部下唐式遵接任。心情低落的劉湘,籌劃了“反攻蕪湖”戰(zhàn)略。此后,劉湘病情進一步加重,常在半昏半醒之間。
1938年1月17日,德國醫(yī)生給劉湘輸血時,發(fā)現(xiàn)其血管已收縮,無法輸血。1月20日晚,劉湘去世,享年48歲。而此前籌劃的川軍反攻蕪湖計劃,也功虧一簣。劉湘遺物中留有對全體川軍的遺囑:“余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敵,為民族爭生存,為四川爭光榮,以盡軍人之天職。不意宿病復發(fā),未竟所愿。今后惟希我全國軍民,在中央政府及最高領袖蔣委員長領導下,繼續(xù)抗戰(zhàn)到底。尤望我川中袍澤,一本此志,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一日誓不還鄉(xiāng)!以爭取抗戰(zhàn)最后之勝利,以求達我中華 民族獨立自由之目的!此囑。”
破解死因
宿疾復發(fā),與蔣介石無關
劉湘去世后,有關其死因眾說紛紜,主要有“反蔣事敗被嚇死”、“被蔣介石害死、毒死”兩種傳說。記者就此事咨詢了專門研究川軍抗戰(zhàn)史的鄭光路先生,鄭光路通過其整理的大量史料,對此謠言做了反駁。
“反蔣事敗被嚇死”之說主要出自范紹增(哈兒師長)撰寫《關于劉湘與韓復渠之死的一點見聞》一文。因劉湘被懷疑與韓復渠結(jié)盟反對蔣介石,范紹增聲稱他受戴笠要求,在劉湘病房旁秘密監(jiān)視其動向。此外范紹增部下潘寅久發(fā)現(xiàn):劉湘參謀處長徐思平寫信給王瓚緒,讓王瓚緒通知韓復渠把兵開到襄樊。后潘寅久將此事告發(fā)給蔣介石。所以何應欽代替蔣介石看望劉湘時,故意把此時透露給劉湘。劉湘知道密謀敗露,大為震驚,吐血病發(fā)而死。
鄭光路認為,此種觀點不成立。王瓚緒早已傾向蔣介石,如此秘密行動,劉湘應該遠遠避開王瓚緒,不可能讓其主導密謀。而徐思平早在1937年5月就去了法國,在劉湘去世后才回到香港。范紹增“病房旁監(jiān)視”一事,不合情理,如此明目張膽,且據(jù)第七戰(zhàn)區(qū)副參謀長余中英證實,幾乎每天探望劉湘,并未發(fā)現(xiàn)隔壁開有房間。
“被蔣介石害死、毒死”一說出自劉湘夫人劉周玉書,而劉夫人此話據(jù)鄭光路判斷是在其喪夫之痛時的狂亂之語。親歷劉湘喪事的秦德君回憶,劉周玉書潑辣剽悍,在奔喪回成都后還經(jīng)常揚言,“今天要殺這個對劉湘不忠的,明天要殺那個對劉湘不義的。鬧得不可開交。”倒是在劉湘死后的第18天,心情平復后的劉周玉書,在悼文中透露出劉湘真正的死因,“宿疾”復發(fā)、“報國心切”、“營養(yǎng)不適”、“內(nèi)外焦思”,而且還表示出沒有照顧好夫君的自責。如果稍有證據(jù),劉夫人肯定會不依不饒。
鄭光路認為,一切陰謀害死劉湘的傳聞大都疑點重重,離奇古怪。劉湘的死因不外乎情緒影響和操勞過度導致舊病復發(fā),重病醫(yī)治無效而亡。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 1川軍抗戰(zhàn)紀實 “傻兒師長”范紹增抗日戰(zhàn)場顯威名
- 230萬慰安婦被日軍蹂躪死 二戰(zhàn)慰安婦悲慘生活
- 3川軍抗戰(zhàn)紀實 四川民眾紛紛送子上戰(zhàn)場抗擊日寇
- 4中條山戰(zhàn)役簡介 抗戰(zhàn)相持階段最大規(guī)模的潰敗
- 5中條山戰(zhàn)役背景 日軍試圖占據(jù)中條山鞏固華北
- 6中條山戰(zhàn)役解讀 為什么日軍必須要攻取中條山?
- 7中條山戰(zhàn)役兩軍部署 日軍制造謠言掩護進攻部署
- 8中條山戰(zhàn)役時間和經(jīng)過 日軍集中兵力突破防線
- 9中條山戰(zhàn)役犧牲英烈 少將以上軍官就達到六人
- 10中條山戰(zhàn)役失敗原因分析 守備的基干部隊被調(diào)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