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蒙古習俗:女子未嫁時要“女扮男裝”
元代女子服飾揭秘:“女扮男裝”是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見到的畫面,當代流行的衣服好多都是男女通穿,在發行上,女子也經常留跟男子一樣的短發,所以已經不存在女扮男裝的現象。但是在古代真的有女扮男裝的情況,尤其是元代,當時蒙古的習俗是,未出嫁的女子打扮跟男子一樣,就是所謂的“女扮男裝”。這是一尊黑陶侍女俑身上發現的這一蒙古習俗。這尊元代陶俑,做工非常精細,陶質細膩,造型準確,線條流暢。那張漂亮的臉蛋,胖乎乎的,笑瞇瞇的,連眼神中都透著蒙古女子的健康與憨厚。
垂在耳后的兩條麻花辮和額頭上那一縷飄逸的秀發,更添出幾分柔美之氣。但是如果仔細端詳,會發現異樣來。從發型上來說。元代蒙古男子是留辮子的,而且留的是這種發型叫做“不狼兒”的發型,它又叫“婆焦”、“髡發”,是元代最流行的男式發型。蒙古男子上至成吉思汗,下至平民百姓,都剃“婆焦”。《長春真人西游記》載:蒙古“男子結發垂兩耳”。
鄭所南在《心史·大義略敘》中說:“三搭者……去頂上一彎頭發,留當前發,剪短散垂,卻將兩旁發綰髻,懸加左右衣襖上,曰‘不狼兒’。言左右垂髻礙于回視,不能狼顧?;蚝限p為一,直拖垂衣背”。這具女俑的發型是典型的蒙古男子發型。從衣著上來看。蒙古族的衣著式樣,自古即與游牧經濟生活相適應,男女服裝款式相近,都穿長袍。區別就是男子衣襟向左抄至腋下系扣,女子衣襟向右抄至腋下系扣。此俑穿著的是左衽的長袍,也正好是蒙古男子的服飾。難道這尊陶俑是一具男俑?反復端詳這張臉蛋,分明就是一個女子,并沒有蒙古漢子剛毅威武的感覺。
經了解獲知,元代蒙古習俗中,女子未出嫁前也會“髡發”,并穿著男式衣服。只是女子“髡發”不像男子那樣把后腦勺的頭發全部剃掉。而是只剪去頭頂部分,留中間一綹,垂于額前。這尊陶俑的發型則正好合于此制。由此得出,陶俑塑造的是一個未出閣的蒙古女子,按照蒙古人的傳統習俗,她留了男子發型,穿了男式長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