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李沆的政治貢獻 李沆的為政思想有哪些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鄉(今屬河北)人。北宋時期名相、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沆登進士第,任將作監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館。累遷至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輔導太子趙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戶部侍郎、參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監修國史。咸平二年(999年),改中書侍郎,拜東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門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書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贈太尉、中書令,謚號文靖。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滴趿荒?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李沆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譽,史稱其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度卧姟蜂浧湓娙?。
李沆的為政思想有哪些
選用才士
嚴守資格
李沆在執政過程中,嚴守自己選拔人才的原則,即按資格用人。南宋的葉逋認為,李沆是“守資格用人”這種思想的開端,也是執行最好的人。他力主安靜,穩定政局,建議真宗“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
李沆用人不為私,善于察人,也樂于推薦和提拔人才,曾舉薦了張詠、晁迥等人。但他舉薦人才,也不是無原則的,對于被寇凖多次推薦的丁謂,他始終不予任用,認為其“可使之在人上乎”。寇凖不以為然,其后遭丁謂陷害遠貶,方才佩服李沆所言。
李沆死后二十多年,有人向朝廷推薦梅詢說他可用,宋真宗反對說:“李沆曾說他不是君子?!崩钽毂徽孀谛湃我兄剡_如此程度,此事也深為歐陽修等人所感慨。
治國理政
政簡少變
李沆為相時,王旦任參知政事,當時因西北用兵,宰輔有時到天黑才吃飯。王旦嘆息說:“我們這班人怎么才能坐致太平,能夠優閑自得沒事呢?”李沆說:“稍微有些擔憂辛勞,足作為警戒。將來四方寧靜,國家未必沒有大事發生?!焙髞砥醯づc宋和親,王旦問這怎么樣,李沆說:“好當然是好事,然而邊疆的憂患停止后,恐怕皇上漸漸產生奢侈放縱的想法?!蓖醯Υ瞬灰詾槿弧@钽煊帜盟姆剿当I賊之事上奏真宗,王旦認為這些細小的事不值得煩勞真宗處理。李沆說:“皇上年少,應當讓皇上知道四方的艱難。不這樣,皇上血氣方剛,大加留意聲色犬馬之事,那么動土木、興甲兵,向宗祠求福等事就會發生了。我年老了,等不到看見這些,這是參知政事你將來的憂患。”李沆死后,真宗認為契丹已經修和、西夏納款歸順,便“東封西祀”、大造宮室,勞民損財。王旦親眼看見王欽若、丁謂等人所作所為,想向真宗進諫卻又已經與他們一起共事,想離去卻又念及真宗對自己很好,這才認識到李沆的先見之明,嘆息說:“李文靖真是圣人?!睍r人因此稱他為“圣相”。
修身為人
忠良純厚
李沆為人光明磊落,不喜旁人的阿諛附和,也不喜向皇帝進密奏之言,敢于不避權貴、不徇私情。他的節儉時頗為有名的,他內行修謹,居位慎重,門無私謁,不求聲譽,動遵條制。對于居室的狹小破舊,絲毫不為介意。他因憂患天下而節儉、力戒驕奢的思想,恰與孔子的“節用愛人”的觀念相吻合。
軍事外交
務實遠見而有遠見
黨項族首領李繼遷包圍靈州時,朝廷對于靈州問題,有不同的兩種意見。當時朝廷內外許多人都認為靈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失去靈州,那么周圍的各郡都不能守住。真宗為之愕然,對此頗為困惑,于是向李沆詢問。李沆說:“李繼遷不死,靈州就不能為朝廷所占有。不如派使者密令各州將領,讓他們分別統領軍隊和百姓使堡壘空著而歸到一處,若這樣,那么關右的百姓就可得到生息了。”其時眾人的意見各不相同,沒立即采納李沆的建議。至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靈州果然陷落,真宗從此更加看重李沆。
咸平六年(1003年)九月,知靜戎軍王能上疏請于軍城東新河之北開田,以防遏敵騎。真宗向李沆詢問意見,李沆同意所請,建議周邊的威虜軍、順安軍都可仿效此做法,并可派兵五萬“分據險要,漸次經度之”。真宗是日便下詔靜戎、威虜、順安軍并置方田,鑿河以阻遏敵騎。
在對遼問題上,李沆認為不可與敵講和。他曾對王旦說:“我死后,你一定會做宰相,切記不要同敵講和。我聽說出則無敵國外患,像這樣的國家常常滅亡,如果同敵講和,從此以后國家必然多事了。”王旦當時不以為然,但自“澶淵之盟”后,真宗”東封西祀“、大造宮室,致使損耗無數,王旦這才嘆服李沆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