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改革 改革軍賦制度 增加稅收 復興了鄭國
子產知道,因循守舊的鄭國,如果不經一番革新,萬難應付危局。
在改革中,子產不回避爭議,不壓制爭議,也不怕爭議。他認為改革就是要迎著爭議往前走。比如他改革軍賦制度,增加稅收,充實軍餉,以增強鄭國自衛能力,就遭到一些人的咒罵。
有人說:“子產的老爹就死在路上,他又要做蝎子尾巴了!”
子產還主持全國農業普查,整頓三農。他采取的具體措施,一是厘清混亂的土地所有權,重新劃分全國田地和溝渠。那些非法侵占的土地,或者充公,或者歸還所有者。在這個過程中,子產承認了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即新興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權,并向他們征收賦稅,以增加國防開支。二是把農民組織起來,若干家為一個互助單位合作生產,并共用一口井等等。這些措施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造成麻煩。
一時間,全國廣為流傳一個兇險的段子:
取了我的田地重新劃界,取了我的衣冠給藏起來,誰能夠殺了子產?我一定跟他在一起!
到了這個地步,子產怎么辦?他的回答是:“不要緊,只要從長遠來看對國家有利,我死也得做。實行改革不能中途退縮,我下決心不改變了!”
子產說得出做得到,如果行不通,他寧肯撒手,也不迷戀高位。有一回,鄭國大夫豐卷為了祭祀要求進行狩獵,子產不批準。豐卷大怒,立刻征調忠于他的勢力有所動作。子產得知,為了避免國家陷入分裂,馬上辭職,并聲明要離開鄭國,以此表示他并非要通過排擠別人來為自己謀利。幸虧當時鄭國最有實力的罕氏子皮經過考慮,表態支持子產,驅逐豐卷,子產才復職。復職之后,子產卻下令保存豐卷的田產,過了3年召豐卷回國,又把田產還給豐卷,連這3年的田地收入也交給豐卷。子產并沒有因為豐卷企圖造反而沒收他的田產。這是子產的寬容,也是他得到鄭國人心的關鍵因素之一。
經過綜合改革,過了3年,鄭國人又唱道:
我有子弟,子產給他們以教誨。我有田地,子產想辦法讓地里豐收。子產死了,誰來繼承他的德政呢?
鄭國處于晉楚兩大強國之間,不得不講究外交。在這方面,子產不拘一格,大膽啟用了一批才華之士。公孫揮熟悉外國情況,善于措辭;裨諶最富謀略,但要在野外才能思考;馮簡子思維周密果斷,最善決策;游吉一表人才,舉止溫文善于交際。子產每逢遇到國際大事,先向公孫揮咨詢情況,并請他起草文件和講話,充分準備在各種場合的措辭;然后和裨諶一起在郊外找個安靜的地方住下來,仔細籌劃;籌劃所得的方案請馮簡子做個決斷;最后委托游吉執行。
子產代表鄭國參加國際會議,言辭慎重得體,既維護了鄭國利益,又不輕易開罪別的國家,并且總能給自己留有余地。孔子曾稱贊子產的外交,說子產的言論傳播遠近,無人不曉,這是因為子產經過充分的準備。
子產在鄭國執政并推行改革20多年(前543~前522),內政和外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鄭國在復雜艱難的情況下,保持了安定,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子產也是命蹇時乖的中國改革家中少有的幸運者,他雖然也經歷幾番磨難,但直到公元前522年去世之時,還掌握大權,并在臨終之際將改革大任委托給他的繼任者,隆重有如國家遺訓。
子產去世的消息傳到魯國,孔子含淚嘆道:“子產啊,你是古之遺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