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百濟之戰(zhàn)簡介:唐朝大軍消滅了百濟王國
唐滅百濟之戰(zhàn),是660年發(fā)生在百濟和唐朝、新羅之間的戰(zhàn)爭。
原因是百濟聯(lián)合高句麗,阻礙新羅和唐朝交通與進貢事宜。唐高宗屢次下詔威嚇百濟無果,在新羅的一再請求下,唐朝派左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帥左驍衛(wèi)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討伐百濟。新羅武烈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率兵從成山渡海,百濟據(jù)守熊津江口拒敵。
蘇定方進擊,百濟軍隊死數(shù)千人。蘇定方水陸并進,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馀里,百濟傾國來戰(zhàn),唐軍大勝,殺百濟軍一萬馀人,唐軍入泗沘外郭。
同時,新羅大將金庾信在黃山大勝百濟大將階伯,百濟義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蘇定方進圍泗沘城;義慈次子扶余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說:“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甭暑I(lǐng)左右逾城降唐,許多百姓也跟從,扶余泰不能制止。蘇定方命軍士登城立旗幟,扶余泰窘迫,開門降唐。於是扶余義慈、扶余隆及諸城主都投降了。
百濟故有五部,分統(tǒng)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唐高宗以其地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但是,由于唐軍、新羅軍沒有安撫百姓,軍紀敗壞。在唐軍主力撤退後,道琛、鬼室福信、黑齒常之開展百濟復國運動,擁立在倭國的王子扶余豐為王。
663年,白村江之戰(zhàn)后,唐朝和新羅聯(lián)軍擊敗了倭國和他支持的百濟復興勢力,百濟全境成為唐朝的羈縻地區(qū)。
670年代,唐軍和親唐百濟貴族撤出原百濟地區(qū),遷往遼東建安城,其地入新羅,設立所夫里州(今忠清南道扶余郡,即熊川州、熊州)、發(fā)羅州(今全羅南道羅州市,即武珍州、武州)、完山州(今全羅北道全州市,即完山州、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