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荊州刺史王睿是死于吞金自殺嗎?
王睿(?-190年),字通曜,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市)人。東漢大臣,東晉太保王祥伯父。累官荊州刺史,治于江陵。初平元年(189年),董卓欺君亂政,長沙太守孫堅出兵討伐董卓,途經襄陽,要求王睿一同出兵。王睿與武陵太守曹寅不和,宣言孫堅只有殺死曹寅,才會出兵。曹寅怕孫堅真的攻打,于是偽造“詐作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的檄文,列舉王睿罪狀,挑唆孫堅逮捕王睿,來個先斬后奏。孫堅誤信為真,便返回襄陽,擒拿王睿。王睿走投無路,吞金自殺,繼任者為劉表。
相關記載《三國志·吳書·孫堅傳》“漢靈帝崩,董卓擅朝政,橫恣京城。諸州郡并興義兵,欲以討卓,孫堅亦舉兵。荊州刺史王睿素遇堅無禮,堅過殺之。
吞金自殺的原理
按照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一·金記載》“毒金即生金,出交廣山石內,赤而有大毒,殺人,煉十馀次,毒乃已。”
所以,致死的原因是不純的金礦石含的雜質有毒,而不是金本身有毒。
吞金自殺是一種艱難的死法。
根據現代醫學研究,純金并沒有毒性。吞入純金物件并不會引起中毒死亡。古代文獻里記載的一些某人喝了少量金箔酒斃命的案例,有人推測,是由于當時冶煉技術的限制,金制品純度不高,含有其他有毒雜質,或者有人事先在金箔上涂了其他毒物所致。因此,如果說某人吞入了金制品,導致了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會是由于金的毒性,而主要是由于金制品通過機械性刺激等,導致消化道破裂、出血及發生其他并發癥所致。有另一個說法黃金無毒,有毒的是“金屬離子“,金屬離子是某種物質溶于水后的金屬元素的離子,金屬離子能夠使蛋白質的結構發生不可逆的改變,蛋白質的結構改變功能就會喪失,蛋白質是酶活性中心的組成部分,所以體內細胞就無法獲得營養,排除廢物,無法產生能量,細胞結構崩潰和功能喪失,使人死亡。
金是一種無毒的金屬元素。它吞入人體后,會發生什么?
金非常穩定,常見的酸堿都不反應,包括胃中的這些酸堿。金一般溶解只能溶解在王水中。
人體的酸性消化液以鹽酸為主,鹽酸是不能使金制品產生腐蝕作用。就是說黃金在體內不能被消化或者被吸收。
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吞金致死的原因并不在金塊本身,而在煉金過程中的殘留物由于技術不夠先進,古人在給金子提純過程中用到了劇毒的氰化物,導致這種物質殘留在黃金中。
金的冶煉是,古代也好現代也好,就是兩種方法一種是用金沙里面金溶解到水銀里面,然后加熱把水銀揮發之后,留下來金。還有一種是氰化物法,最后如果是變成了金了,那上面已經沒有什么殘留物了。像汞(氰化物)它應該屬于液體狀態的,如果煉成金之后,它就沒有殘留物了。一個消化內科的醫生朋友,他在幾年前,曾經親自救治過一位吞金自殺的女子。該女子吞下的是一枚金戒指,送到醫院時,戒指已經在她胃里待了1個多小時。根據他觀察,這段時間內女子沒有出現明顯的不適,通過胃鏡觀察,女子的胃部沒有出現異常,而最終從胃里取出的金戒指也保持完好。
但吞金致死并非不可能。金的密度為19.3g/cm3,幾乎是鐵的三倍。所以即便是較小的金塊,拿在手上也很沉。如果大量吞入黃金,就會壓迫腸道和胃,造成腸梗阻,這是有生命危險的。
腸道梗阻吃東西吃不下去,引起肚子脹、腹痛。吃個半斤或者一斤的黃金吞下去,那肯定會引起胃下垂的或胃拉傷等后果。
如果用這種方式自殺,應該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吞金者最終是疼痛難忍受折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