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什么不能像沐王府一樣永鎮(zhèn)云南?
吳三桂這個人按照明朝的標準,是個十足的大漢奸,即使是現(xiàn)在人看來,也對吳三桂的行為所不齒。吳三桂一生三降三叛,先降李自成,還沒有開始交接隊伍,馬上就叛亂投降了清朝,清朝建立后,作為清朝的平西王,又起兵叛亂,可以說造反叛亂成為其一生的主線,而且死之前還過了把皇帝隱,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大周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
吳三桂被清政府封為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相比于明朝鎮(zhèn)守云南的沐王府,吳三桂一代就亡了,而沐王府從創(chuàng)始人沐英開始,沐氏子孫世代承襲云南王,鎮(zhèn)守云南長達近280年,與明朝相始終,對鞏固祖國西南邊疆的穩(wěn)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幾乎絕無僅有。
當然,如果讓吳三桂及其后代永鎮(zhèn)云南應該也不會有什么好的結果,吳三桂其實有永鎮(zhèn)云南的可能,他什么會錯過了呢?
吳三桂有永鎮(zhèn)云南的可能 他什么錯過了
背景深厚,年少英勇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祖、吳兩家的聯(lián)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
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吳三桂從小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都說出名要趁早,吳三桂有如此深厚的背景,但是自己也是很爭氣,吳三桂成名于十八歲,其父吳襄帶領五百名士兵出錦州城巡邏,被皇太極的數(shù)萬大軍重重包圍,祖大壽與吳三桂登上城樓觀戰(zhàn),祖大壽以城內(nèi)兵少不肯出兵相救,吳三桂竟率二十多名家丁將其父吳襄救出重圍。
皇太極說:“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獻關降清
吳三桂與其父親舅舅一起經(jīng)營遼東,很快手握重兵,而且打造了明朝最后的起兵,關寧鐵騎,到了1644年,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招降吳三桂,吳三桂此時陷入了兩面受敵的窘境,對內(nèi)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zhì)。
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
由于吳三桂一直猶豫,遲遲沒能表現(xiàn)出真正投降誠意,李自成決定滅吳保關(山海關),吳三桂緊急向多爾袞求援,而多爾袞將計就計,在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的時候,突然發(fā)起進攻,吳三桂和多爾袞一起打敗了李自成。
多爾袞進軍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后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處死永歷帝,為日后埋下隱患
投降清朝后,吳三桂還是跟清朝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吳三桂的思想開始發(fā)生變化,徹底投入到清朝的懷抱,在清朝命令他鎮(zhèn)壓南明勢力的時候,吳三桂不遺余力的殘酷鎮(zhèn)壓南明義軍,甚至會屠城。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云南。攻下云南后,即委其開藩設府,鎮(zhèn)守云南,總管軍民事務。攻下云南之時,當時洪承疇也在,吳三桂便詢問洪承疇如何能夠永鎮(zhèn)云南。洪承疇的回答就是如果要永鎮(zhèn)云南,不能去緬甸,不能殺死永歷帝。
吳三桂與清政府的矛盾尖銳
這很好理解,只要永歷帝在緬甸,西南邊陲就無寧日,需要大將牽制,而吳三桂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了,但是永歷帝如果死了,那么就會飛鳥盡,良弓藏了。不過吳三桂并沒有聽取意見,或者說沒能阻止這種行為,順治十八年(1661年),師出緬甸,用弓弦將永歷帝殺死在昆明。
永歷帝一死,清朝再無威脅,于是吳三桂與清政府的矛盾尖銳,終于爆發(fā)了后來的三藩之亂,最后被康熙平定。
可以說吳三桂一生都在趨炎附勢,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完全不顧國家大義,所以在歷史上無論是清朝還是明朝還是現(xiàn)在,都沒有好的評價,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漢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