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創(chuàng)肝纖維化檢測方法
我們大家知道無創(chuàng)肝纖維化肝纖維化通常是一個緩慢和長期的過程,沒有明顯的癥狀。目前我國臨床上進行肝纖維化檢查和分期的“金標準”是肝穿刺活檢,該方法需要對患者實施麻醉后,使用長約70毫米的“活檢針”進行活體肝臟穿刺檢測,就患者體驗而言該方法不僅有創(chuàng)有痛,且可能發(fā)生并發(fā)癥,并且假陰性率也比較高。
整個穿刺過程給肝病患者造成極大的身心痛苦不便的同時,單次檢測高達人民幣1500元至2000元的檢測費用,也使得很多因經(jīng)濟方面難以承受而放棄診斷。
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致力于無創(chuàng)性肝纖維化檢測方法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臨床、生化、影像等手段在肝纖維化的評估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臨床評估包括相關病因、年齡、性別、病程、發(fā)病過程、治療情況及臨床表現(xiàn)等觀察參數(shù),通過對這些參數(shù)的整合及綜合評定來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這種方法包含相當?shù)慕?jīng)驗性和主觀性,缺乏足夠的準確度,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生化指標包括血清病原學指標(如HBeAg、HBV DNA等)、血清肝纖維化標志物(如透明質(zhì)酸HA、層黏素LN、Ⅲ型前膠原肽等)、相關生化指標(如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y谷氨酰轉(zhuǎn)肽酶、血小板等)及尿生化指標(如彈性蛋白和膠原的降解產(chǎn)物賴氨素和羥賴氨酰吡啶啉)。目前生化指標仍然只能作為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判斷標準而不能作為對肝纖維化程度的量化標準。影像學評估方法如超聲成像、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等各種影像手段互為補充,大大提高了對肝臟疾病的診斷水平。目前來看,作為肝纖維化的影像學診斷仍以B超最為常見,但尚未有比較敏感和特異的指標。主要原因就是當肝組織出現(xiàn)纖維化病理改變時,組織的聲界面阻抗差異或聲散射系數(shù)的變化并不明顯,所以反應到B超圖像上與正常肝組織差異不大[1]。
眾所周知,組織的彈性模量也即硬度與其病理狀態(tài)密切相關,有學者通過研究證實了肝組織彈性與肝纖維化病理分期的密切關系。近年發(fā)展起來的瞬時彈性成像技術可以無創(chuàng)、實時的檢測軟組織彈性模量,為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檢測提供了新的途徑。由于肝組織的彈性模量隨著肝纖維化的加重而有顯著的增大,因此這種方法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瞬時彈性成像是一種無創(chuàng)、快速且有較好重復性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定量檢測方法,必將幫助廣大肝病患者實現(xiàn)早診斷、早預防和規(guī)范治療,進而阻斷“慢性肝病/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的疾病進程的愿景,讓更多的寶貴生命受益。
好了,上面就是我們關于無創(chuàng)肝纖維化檢測的一些基本的介紹了,大家看完之后是怎么樣想的呢?因為目前利用瞬時彈性成像技術進行肝纖維化檢測已日趨成熟,并逐漸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中對于患者肝纖維化程度的診治。所以大家可以好好的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