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且并發癥多,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大疾患之一。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腦卒中”,腦卒中可分為兩大類,即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等。那么,中風患者有哪些癥狀?中風有哪些并發癥?下面,和360常識網一起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錄
1、中風患者有哪些癥狀
2、中風有哪些并發癥
3、中風患者的藥物治療

中風患者有哪些癥狀
1、偏盲
即雙眼的同一側看不見東西。
2、偏癱
即一側肢體無力、活動受限、運動不能,有時表現為沒有先兆的跌倒、行走困難、頭昏眼花、平衡或協調功能喪失、生活不能自理。
3、偏身感覺障礙
即臉、舌、手或腿腳麻木,感覺遲鈍,最常發生在身體的一側,有時還會伴有耳鳴、聽力減退或事物旋轉感。
4、失語
即語言障礙,主要表現為語言不利、吐字困難、失語或者語不達意,聽不懂別人和自己說的話,不理解也寫不出以前會讀會寫的字。
5、視覺異常
主要表現有一過性黑朦,患者突然眼前發黑、視物不清,有時復視,即看東西成雙影。
6、意識障礙
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覺或整日昏昏沉沉,很多患者會頻繁打哈欠;有的會突然變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動遲緩或多語易躁;有的會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有的會猝倒,昏迷不醒。

中風有哪些并發癥
1、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發病率約2%,鼓勵盡早下床活動可以預防。
2、營養障礙
約50%的患者存在吞咽困難,可能會出現營養障礙,必要時給予補液和營養支持。提倡腸內營養支持。
3、腦水腫與顱內壓增高
發病率高,暫無大樣本統計數據。醫生會給予甘露醇、呋塞米等利尿脫水降顱壓治療,必要時開顱減壓。
4、梗死后出血性轉化
患者因腦血管狹窄或堵塞造成的腦梗死入院,后期治療過程中出現了腦血管破裂出血情況,發病率約為8.5%~30%,通過停用可導致出血的藥物可以預防。
5、中風后情感障礙
應評估患者心理狀態,注意中風后焦慮與抑郁癥狀,必要時請心理專科醫師協助診治。對有中風后焦慮、抑郁癥狀的患者應該行相應干預治療。
6、應激性潰瘍
機體遭受嚴重創傷(包括大手術)、感染及其他應激情況時,出現胃、十二指腸黏膜的糜爛、淺潰瘍、滲血等急性損傷。
7、壓瘡
腦中風臥床患者,常伴有肢體癱瘓、感知覺障礙等癥狀,使患者易出現血液循環阻滯、營養不良、皮膚受壓、水腫、感覺缺失等異常現象,從而易引起壓瘡。因此患者的日常護理非常重要,陪護人員要幫助患者勤翻身和清潔身體,預防壓瘡。
8、癲癇
發病率早期約2%~33%,晚期約3%~66%,可以對癥抗癲癇治療,不推薦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藥物。孤立發作一次或急性期病性發作控制后,不建議長期使用抗癲癇藥物。中風后2~3個月再發的癲癇,建議按癲癇常規治療。
9、吸入性肺炎
發病率約5.5%,系吸入酸性物質,如動物脂肪、食物、胃內容物、揮發性的碳氫化合物或其他刺激性液體后,引起的肺損傷。嚴重者可發生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綜合征。通過早期處理吞咽困難,避免誤吸可以預防。
10、排尿障礙與尿路感染
在出現尿失禁的患者中(約占總體的40%-60%),約29%的患者發生尿潴留。

中風患者的藥物治療
1、神經保護類藥物
依達拉奉、胞二磷膽等。
2、調脂藥
一般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伴有血脂異常的缺血性中風。
3、抗血小板藥
非心源性缺血性中風,大部分均需要給予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可作為首選藥物。
4、抗凝藥物
對于既往有房顫的缺血性中風患者,可使用華法林、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劑和凝血酶原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抗凝治療。
5、降血糖藥物
約40%的患者存在中風后高血糖,目前公認應對高血糖進行控制,但采取何種降糖措施及目標降糖值,尚無最后結論,以醫生處方為準。
6、急性期溶栓藥物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發病4.5小時內,推薦靜脈應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溶栓治療。
尿激酶
發病6小時內的缺血性中風患者,如不能使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可考慮靜脈給予尿激酶。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m.jewhy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