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藥傳承發展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內中醫心腦血管疾病“三通平衡療法”創始人張定恒主任日前正式坐診南京太乙堂中醫院。即日起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通過網絡預約,就能接受這位心腦血管名家親診親療。

張定恒主任從事中醫心腦血管病、危重病臨床及研究工作40余年,多年來勤求古訓,潛心經典,師古不泥,精研創新,在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心腦血管病因病機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把握,認為:氣血失調、供血障礙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基礎病機。《靈樞•營衛生會》云:“營在脈中,衛在脈中,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說的是正常情況下,血載氣而營運脈中,氣推血而達四肢百骸。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血也行,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協調。氣不足則血運遲緩,氣滯血瘀、氣血失調易致心腦血管供血障礙,而供血障礙則是心腦血管病變關鍵所在。故辨證治療過程中,應以補氣養血為主。

氣血運行出現故障的原因是什么?張定恒主任指出,氣血運行不暢源于本元虛弱,陰陽失調。為什么心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古人認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說的是中老年人腎氣漸衰,本元不固,如果剛好其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是久病失養,勞欲過度,耗傷元氣,往往容易引起腎精虧虛,出現腎陽虛或陰虛。腎陽虛勢必不能鼓動五臟之陽,而心陽不振,則易使血脈失于溫煦而致氣血凝滯;腎陰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致使心陰內耗,脈道失潤。心陰虧虛易致心火偏旺,灼津成痰,使痰濁內生,痹阻脈絡。再者腎精虧虛,則腦髓失充,神機失控,神明失養,均可致心腦之脈痹阻不通,使心腦失養而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又因肝腎同源,腎陰虛可引發肝陰虛,肝陰虛不能制陽,可使肝風內動,痰濁淤血上擾而發為腦血管疾病。
另外張定恒主任認為脾虛亦可使脾失健運,生化失常,使氣血虛弱,臟腑失養。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虛則脈絡失調,致使心腦失養、功能紊亂而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可見本虛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重要原因。

中醫理論認為“百病皆生于痰”,本虛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痰瘀。張定恒主任強調痰瘀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最為重要的病理因素,其不僅是心腦血管疾病形成的關鍵,更是心腦血管疾病形成的重要臨床標志,是中醫臨床診斷心腦血管疾病及其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故在臨床治療上應重視祛痰化瘀。
痰瘀什么可視作心腦血管疾病形成的重要標志?張定恒主任解釋說,作為臟腑功能失常產生的病理產物,痰瘀無論停留于機體何處,均可導致脈絡痹阻,使臟腑氣血供應受阻,造成并加劇對臟腑功能的損害。心腦生理活動全賴氣血濡養,一旦氣血供應受阻,則易發生各種病變。心腦首當其沖,容易受其侵害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產生。血脈痹阻如果使氣血完全阻塞不通,就會導致心腦器官的缺血性壞死:在心,表現為胸疼徹背、背痛徹心的胸痹;在腦,則表現為口眼歪斜、言語不利、肢體麻痹不仁等。
在深刻把握心腦血管病因病機的基礎上,張定恒主任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三通平衡療法”。三通的核心是通氣、通血、通經絡,其目的是通過疏通經脈瘀滯、調理氣血通暢,來解決氣滯、血瘀、寒凝、痰濁的問題,最終達糾正本虛、實現人體陰陽平衡之目的。
“三通平衡療法”效果穩定,不易反復,其最大的優勢是不但能解決氣血陰陽虧虛這個“本”,也能治療痰濁淤血內停這個“標”。標本兼治,深受歡迎。
【名醫檔案】

張定恒
南京太乙堂心腦血管科主任
三通平衡療法創始人
40余年中醫臨床經驗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藥傳承發展工作委員會委員
專家簡介:從事中醫心腦血管病及危重病的臨床及研究工作40余年。多年來精研醫經,博覽群書,對心腦血管病的治療有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將心腦疾病的氣滯、血瘀、寒凝、痰濁等理論,融合“心腦同治”理念引入臨床,以疏通經脈瘀滯、調理氣血通暢來糾正陰陽失衡,達到“通氣、通血、通經絡”的人體平衡,最終形成一套獨有的極具中醫特色的“三通平衡療法”治療理論體系。經多年臨床治療反饋,療效顯著,為廣大心腦血管病患者解除疾病之苦。他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始終以病人為中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醫德醫術在群眾中有口皆碑,為中醫藥的繼承和發揚做出了卓越貢獻。
擅長項目:采用中醫結合現代先進技術對冠心病、心絞痛、心肌炎、心臟瓣膜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動脈硬化、動脈斑塊、胸痹心痛、心悸、高血壓、高血脂、頭暈、頭痛、中風偏癱、腦梗塞、腦出血后遺癥、腦供血不足、腦萎縮癡呆、帕金森、失眠焦慮、喘憋、乏力、癲癇、眩暈等心腦血管疾病及各類疑難雜癥的治療。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 http://m.jewhye.com/